大连一女生与外籍电竞选手不正当交往被开除学籍外籍当事人方公开炫耀亲密照是否违法?对此有没有维权手段?

  行业动态     |      2025-07-15 19:22

  

大连一女生与外籍电竞选手不正当交往被开除学籍外籍当事人方公开炫耀亲密照是否违法?对此有没有维权手段?(图1)

  大连某高校女生因与外籍电竞选手Zeus(乌克兰籍)的不正当交往遭开除学籍,而Zeus在境外社交平台公开炫耀二人亲密照,引发轩然大波。事件核心矛盾在于:加害者逍遥法外,受害者却承受学业、社会性死亡等多重代价。跨国维权的高门槛与中外法律文化差异,使此案成为技术时代情感纠纷与法律盲区的典型样本。

  资料显示,涉事女生李同学已被学校依据校规开除学籍,个人信息遭全网传播,经历多轮“社会性死亡”。而外籍当事人Zeus在事件发酵后,不仅电子竞技平台未受任何追责,反在东南亚电竞比赛期间故技重施,继续公开与当地女性的亲密照,被网友称为“现实版集邮达人”。更讽刺的是,中方学校处理公告引发广泛关注,乌克兰方面却连道德谴责都未出现,凸显中外处置标准的巨大落差。

  中国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权限受地域限制,只能对本国学生采取纪律措施,对Zeus此类外籍人士束手无策。这种“内部追责严厉,外部追责真空”的困局,暴露出跨国行为监管的体制性短板。

  根据中国《刑法》,向不特定人群传播私密影像,若点击量超5000次或转发超500次即可立案。Zeus将亲密内容发布于粉丝群的行为,其传播量极可能远超立案标准。然而,该罪名执行面临致命障碍——行为人身处乌克兰,中方需通过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程序,而文书往来耗时漫长,往往“耗到受害者毕业都难有结果”。

  《民法典》第1033条明确规定,未经同意公开他人私密活动构成侵权。理论上,李同学可起诉要求删除视频并索赔精神损失。但实操中遭遇两大死结:

  跨国诉讼成本高昂,仅境外证据公证费用即需上电子竞技平台万元,胜诉赔偿额常低于维权开支。

  按《网络安全法》,社交平台应停止传输违法信息。但现实是:境外平台无视中国法律,国内平台无权管理外网内容。即便起诉国内转发视频的大V或平台,也常因“避风港原则”(平台及时删帖即可免责)而止步。

  国际私法要求引渡需满足“双重犯罪原则”(行为在两国均构成犯罪)。乌克兰法律对此类行为的处罚远轻于中国,通常仅处以“不痛不痒的罚款”,导致刑事追责路径被彻底堵塞。

  在中国社会,亲密影像公开足以摧毁个人前途;而在Zeus的乌克兰电竞圈,“猎艳战绩”反被视为魅力象征。这种认知鸿沟使维权沦为“鸡同鸭讲”——中方谈法律道德,外方谈文化自由。

  资料指出,李同学未采取法律行动的关键原因在于“维权性价比过低”:跨国律师费、公证费可能超过赔偿金,且执行结果充满不确定性。更残酷的是,Zeus作为电竞选手,其职业生态依赖赞助商支持,但中国舆论压力难以直接影响乌克兰商业市场。

  民事施压:通过乌克兰律师发送律师函要求删除视频,虽无法根治但可形成初步威慑;

  国内追责:聚焦起诉境内传播者,迫使平台提供上传者信息,压缩二次传播空间;

  舆论武器化:联动媒体曝光施压,制造“赞助商撤资”风险——电竞选手最惧商业价值缩水。

  主权法律囚笼:数字时代情感纠纷早已突破国界,但法律救济仍困于主权国家框架;

  责任分配失衡:平台享受全球化红利,却规避跨国内容监管责任,需推动国际数字治理协作。

  大连女生事件本质是技术文明与法律滞后的冲突缩影。当亲密影像成为数字时代的“社交货币”,法律却未能同步构建跨国保护网。Zeus的逍遥法外与李同学的双重创伤(校规惩处 维权无门),揭示了全球化交往中弱势方的系统性风险。解决之道需三轨并行:个人探索民事索赔与舆论反制的现实路径;国家推动国际司法协作与平台问责;社会破除“受害者有罪论”的偏见。否则,道德审判与法律盲区的夹缝中,买单的永远是犯错代价最小的一方——而这一次,代价由一名中国女生独自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