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Zeus女生被学校开除 处分程度是否恰当引关注

  行业动态     |      2025-07-13 19:46

  IM平台

出轨Zeus女生被学校开除 处分程度是否恰当引关注(图1)

  本文来源:大连工业大学,政知新媒体,鲁中晨报,潇湘晨报,澎湃新闻,极目新闻

  大连工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处)网站7月8日发布“关于拟给予李某莳同学开除学籍处分的公告”。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第六款及《大连工业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第十九条第六款,拟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学校于2025年4月15日至2025年4月24日已通过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留置送达等方式向你送达《大连工业大学学生违纪拟处分告知书》。为充分维护各方权利,现开展公告送达。

  自本公告发出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如有异议,请在9月7日前,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进行陈述或申辩。

  公告称,学校于2025年4月15日至2025年4月24日已通过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留置送达等方式向李欣莳送达《大连工业大学学生违纪拟处分告知书》。为充分维护各方权利,现开展公告送达。自本公告发出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如有异议,请在9月7日前,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进行陈述或申辩。

  大连工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4所轻工业院校之一,原隶属轻工业部,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辽宁省管理为主的体制。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大连轻工业学院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

  第十九条违反公民道德和大学生行为准则者,根据其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予以下处分:

  据了解,Zeus,1987年出生,是乌克兰一名已经退役的职业电竞选手,而且已婚。网传其于2024年12月在自己的粉丝群曝光了视频称自己与一名中国女生发生性关系,网传女生为大连工业大学一名在校生。

  从全名一旦公布造成的影响就不可恢复这一角度出发,在目前尚处于拟处分阶段,校方公布李同学的全名应慎之又慎。

  第一,目前学校对李同学的处分还属于“拟开除学籍处分”,并不是最终的决定。

  李同学有异议,可以在9月7日前,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进行陈述或申辩。在李同学陈述或申辩之后,还存在学校改变上述拟处分的可能性。

  第二,即使学校在李同学陈述或答辩之后仍做出了开除学籍的处分,李同学还可以对学校的处分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目前的公告还只是学校的拟处分决定,后续是否成为最终决定或者被行政复议机关或法院认可都存在变数。学校在拟处分决定上即完整披露李同学的全名,会给其未来学习、生活、工作诸多事项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不可不谨慎。学校完全有更谨慎或者妥帖的办法来处理这一问题。

  我们也看到,国内部分主流媒体在处理这一新闻报道的时候没有像学校一样完整公布了李同学全名,而是采用了留姓匿名的做法。这是一种谨慎的做法。

  知名律师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告诉记者,他认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有权制定本校的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以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

  但是此次事件的争议焦点在于,第一:该学校是否有应当或者有权利评价学生私生活,尤其是在学生行为未违反法律法规,仅涉及道德层面时,学校的管理权限和范围如何界定。第二:处分程度是否恰当:该女生的行为虽有不妥,但属于私人生活范畴,将私德问题上升到开除学籍的程度,处罚是否过于严厉。第三:此次事件中,外籍电竞选手Zeus将亲密照公开炫耀的行为涉嫌侵犯他人隐私及传播淫秽内容,未受到任何法律或纪律层面的处罚,而中国女学生却要面临被开除学籍的严重后果。

  虽然目前学校没有确认,对李某某的处罚是否与网传事件相关,但因为李某某与外国人不当交往,就拟对其给予开除学籍的顶格处分,引发极大争议,网友观点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

  支持者认为,李某某的行为不仅涉及不正当关系,还间接助长“崇洋媚外”的偏见,导致中国女性在国际互联网被污名化,开除学籍是维护校纪和社会公德的必要手段。反对者则指出,李某某的行为虽属道德败坏,但其私密视频被恶意传播,她同样是受害者,学校的处罚过于严苛。

  随后,有网友发现大连工业大学的校规中,有关于“禁止婚前性行为”“禁止观看淫秽视频”等条款,认为对于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而言,这样的校规内容过于保守,不符合现实,管得太宽。

  就事论事而言,校方的处罚决定和规章制度,更多或许是基于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而非单纯针对学生个体的私人行为。当一桩私德问题演变为国际舆论风波时,学校难免被推向风口浪尖。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的处罚仍是“拟决定”,根据规范流程,李某某仍有陈述或申辩的机会。若她认为处罚过重,也完全可以依据事实向学校申诉。校方在处理此事时,也应审慎权衡校纪的严肃性与对学生的保护,避免因舆论压力而过度反应,矫枉过正。

  当然,李某某也必须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年轻人追求情感自由无可厚非,但自由应当建立在尊重与责任之上。若以伤害他人为代价,所谓的“自由”便不再是个人私事,而是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突破了最起码的道德红线,这种行为不但会让无辜者陷入痛苦,也会让自己付出沉重的代价。

  当下,比起针对李某某的反复争论,更值得追问的是:事件的始作俑者为何能逍遥法外?如果网传言论属实,涉事外国男性不仅背叛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还将女性的隐私作为炫耀的资本,以偏概全,发表辱华言论,煽动国籍歧视。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他人隐私和名誉的严重侵犯,更是涉嫌侵犯他人隐私、传播淫秽物品,甚至可能构成侮辱罪,他难道不是更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吗?可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消息能证实,事件另一方受到了任何法律制裁,难道就因为是外国人,就能逃脱责任吗?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或针对中国公民实施犯罪、侵权行为,同样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法律应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对于这种恶意传播他人私密视频、发表不当言论的行为,必须依法调查并追责,以维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威与尊严。

  此事的确具备了各种成为“热点议题”的要素,但舆论不应该只以看热闹的心态去关注,更应看到其中的警示与反思。对年轻人而言,情感不是一场谄媚和猎奇的游戏,丢弃道德底线更不是所谓的开放和时尚。无论对方是不是外国人,都要秉持健康平等的心态与人交往,尊重他人,爱护自己,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网友们也要保持理性思考,避免盲目跟风,对狂热的道德审判提高警惕,避免因个体案例煽动群体对立,不被情绪所左右、不被片面信息所误导,让网络空间的讨论更加有依据、有价值、有温度、有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